2009年,本着“钱袋子鼓了,脑袋不能空”的朴素愿望,竖新镇前卫村与热心公益的浦东人王树源合作建立上海崇明雷锋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就是如今上海雷锋纪念馆的前身。多年来,上海雷锋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雷锋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全年都有参观者
3月初,“3·5学雷锋日”始终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谁是崇明离雷锋最“近”的人?那应该当属上海雷锋纪念馆负责人周海丽。上海雷锋纪念馆,坐落于竖新镇前卫村,前身是上海崇明雷锋纪念馆。2009年,上海崇明雷锋纪念馆由上海浦东高行镇“学雷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发起人王树源倡议建立,并得到市文明办和崇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年5月4日建成开馆。2012年纪念馆闭馆改造,并于2013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场馆面积300平方米,布局分为“前言”、“领导题词”、“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永恒的精神”、“感受雷锋”、“踏着雷锋的足迹”等6个板块。多年来,纪念馆累计接待访客10万余人次。
最初的几年,周海丽一年只忙半个月。因为只有在“3·5”前后,才有大批参观者纷至沓来,最多时一天接待超过1000人。“那几天我和讲解员就是香饽饽,忙得分身乏术,但只要雷锋纪念日一过,找我的人一下子就少了。”周海丽带着些许自嘲。而这两年,3月5日前后参观者比以往少了许多,难道连学雷锋的“一阵风”也不刮了?
周海丽却说自己比以前更忙了。在“七一”、在寒暑假、在平常工作日,总有个人或是团队慕名前来参观,纪念馆365天全年无休。她掏出一本厚厚的来访者登记册,来自崇明、上海市区和全国各地的访客纷纷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参观者看得格外认真,还向纪念馆指出一张图片上雷锋穿的军装不是那个时代的样式,文字说明里有个错别字等错误。”周海丽说道。
就在前几天,江苏南通人单金生慕名前来,向纪念馆捐赠《雷锋日记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十余册书籍和由钉子制作而成的雷锋像工艺品。单金生从小深受雷锋精神影响,看到纪念馆内如此详实的雷锋资料,大受触动,决定将多年来收集的珍贵实物送回“家”。“人们都没有忘记雷锋,这几年越来越多人想要了解雷锋,学习他的宝贵精神。”周海丽欣慰地说。
雷锋精神仍需传承
在周海丽看来,雷锋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艰苦奋斗、好学上进、诚实友善等等都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其实‘活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你看那些活跃在崇明‘创城’和垃圾分类等工作中的志愿者,他们就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活雷锋。”前卫村也依托纪念馆这一平台,广泛开展思想德育和志愿服务活动,“道德讲堂”和学雷锋系列活动成为该村的品牌活动。
至于如何才能把雷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周海丽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一点是要树立身边的典型,让普通人有可以学习的对象。”她举了一个例子,在beat365官方网站就读期间,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扶贫帮困、尊老爱幼、义务家教、法律援助、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累计满30小时的,可获得2个学分。而学校每年会评选的雷锋奖,10多年来已有5000多人次获得金银铜奖,获奖者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传播,更有毕业生因为获得雷锋奖而被心仪的求职单位优先录取。这些校园里的“活雷锋”成为师生们纷纷效仿的对象。
“学习雷锋还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周海丽在纪念馆工作多年后的另一大感受。“小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更容易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一个月前,上海金汇小学的师生前来参观纪念馆,在参观结束后,孩子们纷纷用稚嫩的文字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周海丽看后大为感动。“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关心自己的父母、长辈以及自己周边的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雷锋呢。”
链接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15343/u21aw129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