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忻福良,男,1939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教授,中共党员。1960年—1986年,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教师、专业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常务校长。1986年—1995年,上海市高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1995年—2000年,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8年—1989年,由教育部派遣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1995年,受聘担任首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2000年退休后,历任杉达学院、建桥学院、中侨学院副校长。曾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专著有《高等专科教育学》《髙校教学概论》,主编《各国高等教育立法》《地方教育立法研究》《上海高等学校沿革》《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等。
纵观忻福良的职业轨迹,他走的是一条教而优则研、研而优则教的路子,从办学实践到教育理论研究再回到办学实践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做得有声有色。忻福良个性平易和善,他坦言,“我不喜欢对别人居高临下、指手划脚、自以为是,也不喜欢别人对我这样。我喜欢大家平等融洽相处,共同商量,开开心心做事。”
一
1960-1963年,忻福良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进修学习,后回到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任教,先后担任技术物理专业《固体物理》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务处长、上海科大分部副主任、科技专科学校副校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华东地区高校干部进修班,从此开始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深感兴趣,每有深切感悟或独特体会就写成论文,发表在《上海高教研究》等刊物上。渐渐地,忻福良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当校长的名气。1986年,市高教局同意忻福良辞去校长之职,调到上海高教研究所任副所长,后任所长,专职从事高教研究。当时上海高教所在杨德广、忻福良领导下名声大振,成为“中国高教研究重镇”。1995年,高教研究所、智力开发研究所、普教研究所、成职教研究所合并成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忻福良任副院长。
忻福良重点研究高教育教学、高校管理、高教改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史、教育法律法规、民办教育等。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忻福良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调研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和上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立法规划的制订,协助教育部开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层次、学习年限、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研究和标准制订。在研究方面,领衔承接的国家级、部级、市级重点课题多项,如《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研究》《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研究》《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立法规划研究》《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研究》等。
在忻福良撰写、主编的多部著作中,以《高等专科教育学》《上海高等学校沿革》《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三本书最享盛名。
《高等专科教育学》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专著,由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作序。《上海高等学校沿革》这本书首先在国外引起学者关注与兴趣,曾有外国学者评价说,“要研究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先研究上海高等教育;要研究上海高等教育,就必须读《上海高等学校沿革》这本书。”这本著作,组织一大帮研究员广泛搜集史料,对150年来上海649个高等学校的发展、变迁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则是忻福良承担的国家教委八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以满腔热情评价八十年代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高校校长,共推出周培源、蒋南翔、匡亚明、江隆基、屈伯川、贺绿汀、钱伟长、苏步青、潘懋元、朱九思、刘道玉、邓旭初、路甬祥和樊恭烋等十四位校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全面展示他们在探索和建设现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的筚路蓝缕之功、超轶绝尘之识及其高风亮节之品。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有部分校长还蒙受不公正评价、正处于人生低潮之时,该书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显示出编者的远见卓识。
对上海高教结构、布局,忻福良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早在1986年9月,他曾向市政府教卫办建议:上海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基地,应该创建几所特殊大学包括改革实验大学、民办大学、中外合作合资大学、女子大学、残疾人大学等,这个建议得到领导首肯。
二
也许注定要与民办高校结缘吧,忻福良在受聘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期间,担任上海民办高校设置审议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设置审议专家,负责起草民办高校设置标准,受理民办高校的设置申请,组织专家进行设置审议,审议了杉达、东海、济光、中侨、东方文化(后更名震旦)等一批民办高校。1999年,建桥(筹)董事长派助手找上门来,向他请教民办高校的审批程序、申报材料等事宜,忻福良一一给予了详尽解答,并提供申报材料样本,供建桥参考。一来二去,忻福良也结识了建桥董事长周星增。他支持周星增要创办的大学,是一所真正有投资者、有自有校舍、校地的民办大学,它有别于上海原有的“三无”(无自有校园、大楼、专职师资)起家的民办高校。同时,接触下来,他觉得周星增是一位有教育理想、教育情结的投资者,为人和善,聪慧睿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性格上也十分投缘。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他也想有机会深入了解、亲身实践投资办学的新模式。于是,2000年9月,忻福良应邀来到建桥担任副校长。
最让忻福良感动的是建桥的办学精神。记得新生报到前一天晚上,学生宿舍床架还未全部安装好,于是,全校总动员,不论是年逾六旬的老教授,还是年轻老师,不论是校领导、专业主任,还是辅导员、普通员工,都统统成了搬运工、安装工,这种艰苦创业的氛围与无私奉献的干劲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地忙到深夜,人人都是那么地自觉,那么地投入。
最让忻福良难忘的是新生报到时的那场大雨。2000年9月初,1352名新生如期报到。来校报到这天,大雨滂沱,新生及其家长们肩扛手提大包小包,虽然下雨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但这些不便,都被他们对建桥这所新型民办高校的憧憬所冲淡,加上现场所有教职工的热情服务,抢着帮助提行李、做向导,让新生们从跨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学校浓厚的人文氛围。
三
建桥升本之后,忻福良发挥了自身专家型领导的特点,为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做了两件事:
创办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建桥于2006年6月8日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民办高校中专门成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桥是第一家。当天,市民办高校党工委副书记王恩田、市教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为研究所揭牌。专家们评价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成立,就上海乃至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而言,是一项开创性举措,对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强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研究所由黄清云校长兼任所长,忻福良任常务副所长,研究人员则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由建桥专职科研人员及资深教授、专家组成,同时积极鼓励全校教职工广泛参与。研究所成立之后,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国内外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开展比较研究,重点研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空间、定位特色,以及民办院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
创办综合性学术刊物。2006年12月11日,忻福良任主编《beat365官方网站教学与研究》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创刊发行,发行范围为全国民办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定期出版,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与读者见面。创办伊始,便将“对内促进科研发展,对外扩大学校影响”作为发展定位,始终围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使之成为展示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塑造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除了推出教育·发展、经济·管理、新闻·语言、技术·应用、教学·实践等常设栏目,还有人文、法律、心理等灵活调整的栏目。办刊过程中,围绕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需要,设置各类特色、精品栏目,聚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各类议题,面向本校、兄弟院校、企业与政府单位专家学者广泛征稿,坚持专业稿件的专家外审制度,坚持把好编辑出版质量。2015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同意,《beat365官方网站教学与研究》更名为《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自2017年起,《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与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学报所刊论文被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创刋以來,连续获评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和“十佳期刊”称号。
除了建桥工作外,忻福良还为上海民办教育界做了不少好事。《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上海成立了市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周星增任会长,忻福良任秘书长,在会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协会日常工作的运作。他为民办教育界的市人大、市政协代表起草提案,呼吁维护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出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和建议。忻福良还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关系,努力促进民办学校际的交流与合作。
追溯建桥发展这么快的深层原因,忻福良认为,首先得益于董事会的正确决策和放权支持专家办学,建桥生态氛围和谐,上下同心,事业至上,教学规范,严格管理,按教育教学规律,认认真真办学,扎扎实实工作,这才有了今天的造化。(何羽整理)